省政府新聞辦9月1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打造地質技術賦能土地生態保護新模式,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情況。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全省煤田地質系統充分發揮地質技術服務優勢,創新打造土地綜合治理“地質+”新模式,統籌推進廢棄礦山、采空區和采煤塌陷地、鹽堿地、濕地等重點領域“把脈—治理—保護”全鏈條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新成效。
近年來,我省檢驗檢測水平提級進階。建設6200平方米高標準地質實驗中心,檢測范圍涵蓋土壤、水、污染物、微生物等指標2000余項,實現生態環境領域土壤和水系沉積物、固體廢物、海洋沉積物以及非生態環境領域農田土壤的檢測能力全覆蓋。完成省內24個煤田及新疆、內蒙古、陜西、河南、貴州等國家大型煤炭基地煤質調查研究任務和50余萬件樣品檢測,為煤炭資源勘查和國家能源安全保障提供大量可靠的基礎數據。
土壤調查是保護土地的前提和基礎。截至目前,省煤田地質局在全省12市實施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項目30余個,承擔野外采樣調查、分析測試、成果集成等重要任務,2家實驗室入選全國“三普”檢測實驗室名錄。其中,東營三普試點項目完成1200多件土壤樣品測試化驗工作,濰坊首個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土壤樣品庫作為土壤環境科學研究成果展示和土壤保護科普基地,對促進土地質量改良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省探索打造了“探、防、治”一體技術體系護航礦山環境治理與保護新模式。依托黃河下游地質服務國家級專家團隊,為廢棄礦山綜合治理提供技術支撐,查明沭河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系統受損情況,涵蓋該流域生態廊道內12處歷史遺留廢棄采坑,總面積112.92公頃。在全省20余處山體、采空區治理工程開展監理工作,2022年以來,參與實施礦山環境治理項目180余個。成立采煤塌陷地和采空區治理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建立采煤塌陷地項目數據庫,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3萬余畝。
聚集鹽堿地與濕地生態治理,我省開展黃河流域(菏澤-泰安段)生態地質調查評價,在6市19縣開展土地利用安全樣品采樣、化驗分析工作,為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修復和土地綜合利用等提供技術服務。在青島、臨沂等地開展濕地調查監測普查項目,為提升濕地固碳能力提供技術支撐。以小型湖泊、水庫、坑塘等“小微濕地”為重點開展實地調查,有效改善沂蒙山區域210處小微濕地生態環境,指導修復濕地面積130余公頃。(記者 劉童)